在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5次會議期間,由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中國人權研究會共同主辦的“反恐、去極端化與人權保障”“扶貧脫困與人權保障”“中國新疆人口發展與人權保障”等系列涉疆會議近日分別在線舉行。來自比利時、丹麥、白俄羅斯、馬來西亞、緬甸、老撾、伊朗、敘利亞、沙特、巴西、委內瑞拉、孟加拉國等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官員,人權高專辦、人權理事會特別機制助手,非政府組織代表等參加。
生存權與發展權是最基本的人權,沒有生存談何發展,而得不到發展又威脅生存,因此貧窮是滋生恐怖主義的土壤之一。此次系列線上會議旨在探討反恐和去極端化實踐如何有助于人權保障,向世界介紹中國扶貧脫困的經驗和路徑,并以中國新疆的人權保障實踐為例,為其他國家的反恐與扶貧工作提供借鑒,為增進各國人民福祉作出貢獻。
反對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是所有國家的共同責任
“國際社會應牢固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積極落實《聯合國全球反恐戰略》,促進多邊主義與國際合作,提升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應對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促進和保護人權的能力。”中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大使陳旭的發言得到與會嘉賓的贊同。中外與會者紛紛表示,反對恐怖主義是所有國家的共同責任,不應采取雙重標準和將反恐任務政治化,而應加強國家、區域和全球各級合作與協調,分享各國在反恐工作中的良好做法和經驗。
喀麥隆常駐日內瓦代表團大使所羅門·埃斯表示,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是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共同的敵人,因此保障人權至關重要,是每個國家政府不可推卸的責任。并且,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可能侵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聯合國各成員國應當強化合作,共同迎戰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威脅。緬甸警察總署上校素汶登在會議討論階段表示,恐怖主義經常利用種族主義口號挑起事端,安全、和平、發展的環境才能保證各民族和諧相處。
近幾年來,中國新疆的反恐、去極端化取得階段性勝利,中國依據國情,吸取國際經驗,創新有中國特點的反恐去極端化措施,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會議上,中方專家分享了中國新疆反恐、去極端化的措施與經驗。“2016年后,新疆在總結國內外反恐、去極端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開展標本兼治的反恐和去極端化工作。主要措施有:依據國家法律制定具體反恐、去極端化法規,廣泛動員各族人民參與反恐、去極端化斗爭,提升內地對口援疆力度,進行精準扶貧等措施。”中國社科院中國邊疆研究所研究員許建英介紹,這些措施和經驗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反饋。
中國致力于減貧的努力非同尋常
“新冠病毒蔓延使得全球的脫貧事業雪上加霜,在這樣嚴峻的形勢下,世界各地區的發展以及多邊國際組織的合作尤為重要,當下國際合作的機制是聯合抗疫和聯合脫貧的關鍵。”孟加拉國常駐日內瓦代表團副代表珊奇塔發言指出,全球脫貧事業未來仍將面臨許多挑戰,這就需要各國政府、國際組織、國際媒體等多方協作,共同維護脫貧成果,保障人權。
中外人士一致表示,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惠及人口最多的減貧奇跡。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的大環境下,中國有效管控疫情、復工復產,是目前少有的經濟恢復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致力于減貧的努力是有目共睹和非同尋常的。”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加拿大國家特聘教授、西蒙·弗雷澤大學傳播學院教授、清華大學卓越訪問教授趙月枝說。
在脫貧的議題框架下,與會學者重點關注了中國新疆地區的扶貧脫困及人民生產生活情況。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祖力亞提·司馬義介紹,新疆通過堅持精準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教育脫貧,以兜底保障助力脫貧攻堅等環節推動扶貧脫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各族群眾的各項權利得到充分保障,“當前,中國新疆經濟持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正處于歷史上最好的繁榮發展時期”。
新疆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楊富強以第三方的視角對新疆的減貧工作進行了觀察。他認為新疆的減貧成效體現了中國社會制度的優勢,尤其是政府強大的號召力和動員力,以及能夠集中精力辦大事的體制。“這種成功很大程度上為世界其他地區的減貧提供了一種參考。”中國人權研究會理事阿依帕爾·艾斯卡爾分享了來自新疆基層扶貧脫困的具體案例。她認為,新疆農村扶貧脫困的多措并舉激發了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在脫貧攻堅等各項政策的落實過程中,促進了新疆社會大局穩定、人權保障和民族團結。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新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權保障不斷完善、幸福指數明顯提升,新疆人口發展和人權保障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說。事實證明,擺脫貧困不僅消除滋生極端主義、恐怖主義的土壤,也為新疆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持續穩定和不斷發展的新疆、各民族團結一心的新疆,就是對借所謂人權問題抹黑中國的別有用心者最有力的回擊。
?。▉碓矗汗饷魅請?nbsp; 作者:張斐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