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國務院新聞辦9月29日發表《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全文約17000字,除前言、結束語外,共包括七個部分,分別是符合國情的健康權保障模式、健康環境與條件持續改善、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穩步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大幅提高、全民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特定群體的健康水平顯著進步、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和國際醫療援助。白皮書強調,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實現全民健康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人民的鄭重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于健康權的促進與保護中,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健康權是一項包容廣泛的基本人權,是人類有尊嚴地生活的基本保證,人人有權享有公平可及的最高健康標準。白皮書指出,多年來,中國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把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實現人人得享健康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經過長期不懈奮斗,中國顯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不僅摘掉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帽子,而且公共衛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健康素養持續增強,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實現全民健康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人民的鄭重承諾。[點擊詳細]
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覆蓋率穩固在95%以上,居民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29日發布的《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展現了提升公共衛生服務能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健全全民醫療保障體系、參與全球健康治理等方面的“中國方案”。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健康人權進展狀況的白皮書。專家指出,中國政府利當前、惠長遠的健康權保障政策體現出?;?、惠民生的堅定決心,反映出在全球健康治理中的責任擔當。[點擊詳細]
白皮書說,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醫療衛生體系十分薄弱,全國僅有醫療衛生機構3670個,衛生人員54.1萬人,衛生機構床位數8.5萬張,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白皮書指出,健康事業的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健康福祉。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9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90年的88.9/10萬下降到2016年的19.9/10萬,嬰兒死亡率從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點擊詳細]
白皮書:中國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的《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指出,國家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直報系統。白皮書說,中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的可獲取性和均等性,加大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預防控制力度,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推行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點擊詳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的《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指出,中國積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81.87%的縣(區)開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白皮書說,中國積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開展全民健身運動,推進全民健康教育,保障食品和飲用水安全,改善生產、生活、生態和社會環境,為促進公民健康權提供了良好條件。[點擊詳細]
白皮書:2016年中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降6%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6.0%。白皮書顯示,中國已實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縣區級空氣質量監測站點聯網,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監測網全面建成。2011年至2015年,全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2.9%、13%、18%、18.6%。[點擊詳細]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國家免費提供疫苗及接種服務,受益對象從兒童擴展到成人。截至2015年底,疫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總體保持在90%以上,多數免疫規劃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與死亡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竟残l生服務的惠及面不斷擴大。針對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險因素和重點人群健康問題,制定和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貧困地區兒童改善營養、農村孕產婦提供住院分娩、農村婦女“兩癌”篩查、農村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等,累計覆蓋近2億人。[點擊詳細]
白皮書:精神衛生服務不斷完善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全面加強
國家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將精神衛生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精神衛生服務機構2936家,開設床位數43.3萬張,分別比2010年增長77.9%、89.9%;共有精神科執業(助理)醫師2.77萬人,比2012年底的2.31萬人增加20.2%。把嚴重精神障礙納入新農合和城鎮居民醫保重大疾病保障范圍,實施中央補助地方嚴重精神障礙管理治療項目,部分地區出臺救治救助專項政策,減輕了患者負擔。加強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報告登記和救治救助管理。應急法制基本建立,應急機制不斷優化。在全國分區域設置4類36支國家級和近2萬支、20多萬人的地方衛生應急處置隊伍。[點擊詳細]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的《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指出,中國致力于提升醫療衛生資源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同步推動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的不斷提高,加快建立優質高效的整合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白皮書說,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資源要素持續增加。2011年至2015年,國家投入420億元,重點支持建設1500多個縣級醫院、1.8萬個鄉鎮衛生院、10余萬個村衛生室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截至2016年底,全國醫療衛生機構達983394個。醫藥衛生人才隊伍更加優化。國家已構建起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醫學教育體系。[點擊詳細]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中國民營醫院占比超過57%,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床位總數比2011年增長81%,門診量已占全國門診總量的22%。截至目前,在全國注冊多點執業的醫生中,到社會辦醫療機構執業的超過70%。白皮書指出,中國已將縣級醫院定位為縣域內的醫療衛生中心和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的核心,在每個縣(市)重點辦好1至2所縣級醫院(含中醫醫院)?;緦崿F每個鄉鎮建好1所衛生院,平均每個行政村設有1個村衛生室,每千農村居民配有1名鄉村醫生。[點擊詳細]
白皮書:截至2016年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
國務院新聞辦29日發表的《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指出,截至2016年底,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超過13億人,參保覆蓋率穩固在95%以上。白皮書說,基本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的全民醫保初步實現?;踞t療保險保障能力和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踞t療保險待遇水平逐步提高。2017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門診和住院費用的報銷比例分別穩定在50%和70%左右。[點擊詳細]
2016年,國家開始實施健康扶貧工程。對農村貧困人口實現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全覆蓋,農村貧困人口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組織動員全國80多萬工作人員,對因病致貧返貧家庭,精準調查核查發病率高、費用高、嚴重影響生產生活能力的93種重點病種,建立起健康扶貧工作臺賬和數據庫。組織對患有大病和慢性病的農村貧困人口進行分類救治,截至2017年5月,全國已分類救治貧困患者260多萬人。實行精準的大病保險傾斜性支付政策,對農村貧困人口在起付線、報銷比例、封頂線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點擊詳細]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指出,2016年第五次中國兒童體格發育調查結果顯示,最近40年,全國7歲以下兒童體格發育水平快速增長,已超過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兒童生長發育標準。白皮書說,2016年,中國嬰兒死亡率和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為7.5‰和10.2‰,均提前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和《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11-2020年)》目標,與發達國家差距進一步縮小。[點擊詳細]
白皮書:2012年至2016年 全國共有1526萬殘疾人得到基本康復服務
2016年和2017年,國家分別頒布《國家殘疾預防行動計劃(2016-2020年)》和《殘疾預防和殘疾人康復條例》,殘疾預防與殘疾人康復工作納入法治化發展軌道。2012年至2016年,全國共有1526萬殘疾人得到基本康復服務。截至2016年底,全國共有殘疾人康復機構7858個,在崗人員22.3萬人,947個市轄區和2015個縣(市)開展社區康復工作,配備45.4萬名社區康復協調員。自2017年起,國家將每年8月25日定為“殘疾預防日”。殘疾人康復體育的覆蓋面逐步擴大。殘疾孤兒得到特別關愛。[點擊詳細]
國務院新聞辦29日發表的《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指出,中國積極開展對外醫療援助和全球應急處置,認真履行健康領域國際公約,勇于承擔國際人道主義責任?! “灼f,中國是醫療衛生領域國際合作的倡導者、推動者和踐行者,始終致力于實現國際人口與發展大會行動綱領,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特別是健康領域可持續發展目 [點擊詳細]
白皮書:參與醫療衛生國際規則體系建設 國際醫療衛生交流合作不斷擴大
中國較早簽署批準《世界衛生組織組織法》,加入《麻醉藥品單一公約》《精神藥物公約》,參與制定《阿拉木圖宣言》等一系列國際條約、宣言,響應《兒童生存、保護和發展世界宣言》。2016年,在第69屆世界衛生大會上,中國提出并推動通過“促進創新和獲取安全有效可負擔的優質兒童藥品”決議,得到各方積極回應。中國與其他國家開展健康領域的經驗共享和戰略對話,每年舉辦多個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國際研討會。2015年12月,在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內斯堡峰會上宣布中非公共衛生合作計劃,包括參與非洲疾控中心建設等重要舉措。[點擊詳細]
解讀《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
山東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副教授滿洪杰認為,健康權利的實現,有賴于各國政府在可能的條件下向人民提供可獲得的、可及的、負擔得起的、可普遍享有的、平等分配的健康條件和資源。但健康條件和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必須由社會為公眾提供有效的物質支撐,即應建立健全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在他看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建立起了覆蓋全民的基本醫療保障網,這正是中國人民健康權利實現的堅強基石。[點擊詳細]
近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從人權的角度回顧了近年來中國在公平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方面所做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黨和政府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堅定決心。立足人權總結健康事業,可以更透徹地檢視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談及健康公平問題,指出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 [點擊詳細]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通往民族復興的偉大征程上,實現全民健康是億萬人民的共同期盼。今天,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變遷,我們仍然面臨著多重疾病威脅并存、多種健康影響因素交織的復雜局面,而群眾對健康產品、健康服務的需求日益多元多變。中國既面對著發達國家面臨的健康問題,也面對著發展中國家面臨的健康問題。持續努力、久久為功,矢志推進保障人民健康的系統工程,才能讓健康之光照亮更多人的生活。健康是人類的永恒追求。一個更加可期的健康中國,不僅將給人民帶來更多、更廣、更公平的健康福祉,也將為人類健康事業發展與人權進步貢獻更多光彩。[點擊詳細]
國家發布《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我國第一本反映健康人權進展狀況的白皮書,它可以全面準確地向世界展現我國健康事業的巨大發展與人權進步,宣傳中國道路、中國智慧和中國理念,讓國際社會更為全面地了解和認識中國。[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