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語
消除貧困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國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權利。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從基本國情出發,把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首位,致力于減貧脫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保障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國務院新聞辦17日發表《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包括六部分,分別是:減貧促進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維護特定群體權利、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合力推進減貧事業和減貧進入攻堅階段。白皮書說,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志。改革開放30多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扶貧機制創新邁出重大步伐,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基本權利的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務院新聞辦17日發表《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包括六部分,分別是:減貧促進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維護特定群體權利、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合力推進減貧事業和減貧進入攻堅階段。[點擊詳細]
國務院新聞辦17日發表《中國的減貧行動與人權進步》白皮書。白皮書說,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志。改革開放30多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扶貧機制創新邁出重大步伐,有力促進了貧困人口基本權利的實現,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基礎。[點擊詳細]
白皮書說,中國的減貧行動是中國人權事業進步的最顯著標志。改革開放30多年來,7億多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其中,農村貧困人口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到5.7%,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水平持續提高,扶貧機制創新邁出重大步伐。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1990年的61%,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率先實現比例減半,2014年又下降到4.2%,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成為世界上減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國家。[點擊詳細]
白皮書:中國通過減貧促進人權發展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
白皮書說,經過多年探索實踐,中國積累了通過減貧促進人權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堅持立足基本國情,充分發揮制度優勢。中國有13億多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中國發揮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通過“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全社會共同參與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堅持加快發展經濟,扎實推進減貧事業。將減貧作為發展經濟的一項重要內容,以發展經濟促進減貧,發揮扶貧開發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促進作用,把扶貧開發作[點擊詳細]
2012—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831億元改造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投入約140億元建設邊遠艱苦地區農村學校教師周轉宿舍24.4萬套,可入住教師30萬人。連續實施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2015年的75%,中西部地區在園幼兒數由2011年的2153萬增加到2015年的2789萬,增長了30%。白皮書介紹說,2013—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投入資金約44億元,支持連片特困地區對鄉村教師發放生活補助,惠及約600個縣的100多萬名鄉村教師。[點擊詳細]
白皮書顯示,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覆蓋超過10億參保居民,報銷比例不低于50%。全面建立疾病應急救助制度,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全民醫保制度防大病、兜底線的能力進一步增強,農村居民看病負擔大大減輕。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不斷加大健康扶貧工作力度,減輕農村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努力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完善,覆蓋97%以上的農村居民。2016年,新農合人均補助標準提高到420元,政策范圍內門診和住院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50%和75%左右。[點擊詳細]
白皮書指出,貧困兒童權利保障力度不斷加大,自2012年起,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促進貧困地區嬰幼兒健康發育成長。白皮書說,實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為6—24月齡嬰幼兒免費提供營養包,提高監護人科學喂養知識普及程度和家庭教育水平。2015年,該項目由中央財政專項補助經費5億元,覆蓋21個?。▍^、市)14個國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341個縣,共211萬名兒童受益。白皮書說,自2011年起,全國超過1/2的縣實施了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按照每生每天4元標準為貧困地區提供營養膳食補助,中央財政累計投入670億元,惠及3360萬農村學生。[點擊詳細]
這份凝練與翔實的白皮書,也展示了中國和西方國家在對于人權問題理解上的差異。在對待中國少數民族問題上,西方國家一直把政治權利、宗教信仰自由等權利列為首要關注,并據此指責中國的民族政策。但是,中國政府卻堅持把少數民族的生存權和發展權放在首位,致力于扶持少數民族擺脫貧困,積累了通過脫貧促進少數民族共同發展的成功經驗,使國家的發展成果惠及各族人民,促進各民族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全面協調發展。在這層意義上,白皮書也回應了西方國家對于中國民族政策和人權問題的質疑,以真實具體的案例和數據展現了中國推動少數民族人權[點擊詳細]
白皮書說,我國貧困地區通信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加快,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100%的鄉鎮通寬帶。白皮書說,截至2015年年底,農村地區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超過1.3億個,有效提高了貧困地區的寬帶網絡普及率,有效改善了當地的生產生活條件,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點擊詳細]
中國政府啟動農村危房改造工程,改造資金以農民自籌為主,政府補助為輔,中央補助標準從戶均5000元提高到7500元,對貧困地區再增加1000元,幫助住房最危險、經濟最貧困農戶解決最基本住房安全。截至2015年底,全國累計安排1556.7億元支持1997.4萬戶貧困農戶改造危房。中國政府將保障基本人居衛生條件作為貧困村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首要任務,在傳統村落保護、農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等方面對貧困地區傾斜。自2012年起,貧困地區共有1194個村落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每村安排中央財政補助300萬元用于村落保護和人居環境改善。[點擊詳細]
白皮書顯示,2011-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898.4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均增長14.5%,并安排專項彩票公益金50.25億元,支持貧困革命老區推進扶貧開發。據悉,320個中央單位均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共幫扶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68家中央企業在定點扶貧的108個革命老區貧困縣開展“百縣萬村”活動,幫助解決1萬多個貧困村的水電路問題。[點擊詳細]
白皮書顯示,為滿足特色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就業就學的金融需求,我國創新發展扶貧小額信貸,截至2015年年底,已為貧困戶發放1200億元扶貧小額信貸產品。據白皮書介紹,我國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5萬以下、3年以內、免擔保免抵押、基準利率放貸、財政扶貧資金貼息、縣建風險補償金”的扶貧小額信貸產品,支持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加收入。[點擊詳細]
白皮書指出,中國政府承諾,在2015年已經完成1442萬人脫貧的基礎上,從2016年起每年都要完成1000萬以上貧困人口的脫貧任務。中國提出的“十三五”(2016-2020年)脫貧攻堅的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確?,F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點擊詳細]
中國一直是世界減貧事業的積極倡導者,國際人權事業的忠實實踐者和有力推動者。中國承諾到2020年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要條件,也是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重要一步,體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中國將繼續履行與自身發展階段和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通過對外援助、項目合作、技術擴散、智庫交流等多種形式,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和國際機構在減貧與人權領域的交流合作,共享先進理念和經驗,推動世界減貧和國際人權事業健康發展。[點擊詳細]
中國兜底型政府要讓全球包容性發展形成聯動。中國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中國通過精準扶貧,凝聚意志,使經濟發展更有利于人的發展,既增加了人民群眾的滿足感,也為全球包容性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當前全球經濟增長乏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只有深化改革、釋放制度紅利才能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政府為社會兜底,中國向世界貢獻發展的智慧與動力。[點擊詳細]
中國的減貧人口數量約相當于美國人口的兩倍,高出歐盟人口總數的40%,超過拉美大陸總體人口。按照世界銀行界定的國際貧困線標準,過去30年中國帶領7.28億人擺脫貧困,同期世界其他地區加起來則僅有1.52億人擺脫貧困。中國的減貧成就尤其影響了女性,因為她們是世界社會中的弱勢群體。這些成就意味著,迄今為止中國對人權的貢獻超過世界任何國家。中國的減貧成就已經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促使生存權、發展權作為最大的人權,在國際社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間達成共識,糾偏了西方推行的政治選舉、新聞自由作為發展中國家人權的片面,極大提升了發展中國家的人權話語權。[點擊詳細]
消除貧困非一日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中國人權事業的進步,當立足生存權與發展權上加以考量。消除貧困,千難萬難,但只要在“兩個百年”的目標下穩扎穩打,終會惠及更多中國公民、惠及世界扶貧大業。免于貧困是中國人權的最大進步,而講好中國減貧故事、傳遞中國減貧主張,世界輿論場亟待發出“不跑調”的聲音。[點擊詳細]
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經過多年探索實踐,中國積累了通過減貧促進人權事業發展的成功經驗,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更加扎實有效地推進中國減貧行動。從通過特色產業、易地搬遷、生態保護、教育醫療保障等脫貧措施保障貧困人口生存權,到切實維護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等特定群體中貧困人口的各項權利,再到加強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發展環境、引導全社會參與脫[點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