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第三批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批準成立。新基地成員包括:華中科技大學人權法律研究院、吉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西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中心、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學科技與人權研究中心。這是落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2020年)》相關內容的重要舉措。
自2011年以來,我國已分三批在有關高校累計設立14家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這些基地的設立旨在推進并加強人權理論研究、教育培訓、資政建言、交流合作、人才培養等工作,更好服務于中國人權事業和國際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
一、基本情況
【同期】
毛俊響: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成立于2004年,它的前身是中南大學司法與人權研究所,當時是國內較早的人權研究機構之一。2017年10月26日,學校決定中南大學司法與人權研究所更名為中南大學人權研究中心。2019年11月19日,中心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2020年12月,中心入選中宣部、教育部共建的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
目前,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9人,兼職研究人員32人。中心的兼職研究人員大多來自法學、社會學、文學、新聞傳播學、教育學、醫學等多個學科。近年來,中心推動以學科交叉來推動特色領域的人權研究。整合校內的法學、社會學、倫理學、文學、新聞傳播學、醫學、護理學、教育學等學科資源,開展交叉研究,逐步形成了健康權、文化權利、受教育權利、人權話語傳播等特色研究方向。聯合法學、醫學和倫理學研究生命健康保障問題,主持社科重大項目2項。中心研究人員領銜制定世衛組織(WHO)指定的疾病和技術標準。主持制定并頒布世界衛生組織(WHO)新疾病-游戲障礙診斷標準。十年內兩次(總計三次)被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定牽頭制定全球異種移植臨床研究規范。
2004年以來,中心中標人權領域的國家級研究項目54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3項,重點項目5項。在《中國法學》《法學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外權威期刊和報紙發表人權領域論文200多篇,出版專著23部。獲得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2項,其他省部級獎勵6項。
依托法學、文學、社會學、臨床醫學等一級學科博士點,以及文化法、衛生法、醫學倫理等二級學科博士點、博士后流動站,培養人權專業人才。近年來,有近100名碩博士畢業生、博士后撰寫的學位論文或出站報告涉及人權領域。招收來華博士和碩士留學生近40人。本科生獲得第十六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一等獎,國際刑事法院(ICC)模擬法庭競賽中文賽決賽冠軍,這是在荷蘭海牙國際刑事法院舉行的,還有杰賽普國際法模擬法庭競賽一等獎等多項有重要影響力的國際學科競賽的獎項。
中心在咨政建言方面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近年來,就法治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與人權保障問題提交的咨詢報告,獲得省部級以上領導批示20余次。民法典實施與人權保障、建議授予防疫英雄烈士稱號等內部報告獲得中央政治局常委3人次肯定性批示,并推動了相關政策出臺。近年來,中心舉辦了文化遺產保護、公共衛生知識、老年人護理、倫理審查等主題培訓班100余次,受眾近萬人。為中共湖南省委理論學習中心組、湖南省人民政府等單位做輔導報告60余次。疫情發生以來,利用預防醫學專業背景制作20多個短視頻,宣傳新冠防控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視頻被各大媒體平臺發布,累積播放量超過6000萬次。
近年來,中心多次舉辦高層次的國際學術會議,對外傳播中國話語。例如,我們舉辦了“針對當代形式種族主義:疫情帶來的挑戰與各國應對”國際視頻研討會,聯合國當代形式種族主義特別報告員阿丘梅教授發表書面演講;2019年12月舉辦了“跨文化視角下的國際人權機制”國際研討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萬鄂湘致信祝賀。中心研究人員多次參加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會議),第40屆、42屆、44屆、45屆會議,以及中國人權研究會在日內瓦舉辦的多個主題邊會,近五年來,中心專職研究人員在國際會議上做主題發言20余次。中心積極實施國際化戰略、提升國際學術聲譽,積極從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平臺搭建等方面提升國際話語水平。中心招收來自越南、老撾、柬埔寨、也門、馬達加斯加等近二十個國家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聘請歐洲科學與藝術院院士Peter Herrmann教授全職來中心工作,中心其他成員大多都在國外學術機構或期刊編委會擔任學術職務,還聘請來自德國、美國、國際紅十字委員會的專家學者講授“人權法”的系列課程。與荷蘭烏特勒支大學、格羅寧根大學、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漢堡大學、美國的加州大學歐文分校、天普大學、英國的南安普頓大學等密切合作,是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跨文化人權中心的重要合作伙伴。
中心的活動和研究觀點多次被國家級媒體刊登推介。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中國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二十多次報道中心參與的人權活動。2018年4月1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向巴平措實地考察中心,對中心的建設和發展情況給予了高度肯定。
二、發展規劃
【同期】
毛俊響:中心未來的建設目標是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重要影響力的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以及國家級人權高端智庫,培養人權專業高端人才,為國家人權工作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事業行穩致遠。
具體來講呢,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科建設方面。中心將推動多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將衛生法學、文化法學、教育法學和國際人權法學建成為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學科點。自主增設交叉學科“人權學”碩士點和博士點,培養人權專業碩博士研究生。
第二,人才培養。著力實施“導師國際化和學生多元化”工程,打造以全職和短期外教為核心的國際化師資團隊,推動《人權法學》《文化法學》《醫學倫理》《國際人權法》等國際課程建設;擴大人權法學專業留學生招生規模,推廣中國文化與人權理念。推動師生赴國際組織,如人權理事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刑事法院等實習實訓;指導學生參加人權領域的國際學科競賽,培養國際化、應用型高端人才。
第三是教育培訓。編寫介紹人權理事會機制與實踐、國際人權文書匯編、條約機構個人來文申訴案件匯編、傳染病預防與應對等教材或讀物3-5本。每年舉辦司法與人權、健康護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弱勢群體權利、性別平等等線上線下課程培訓班1-2次。
第四個是理論研究方面。立足于傳統文化和當代實踐,充分詮釋“人民幸福生活就是最大的人權”的理念,完善中國人權話語體系;研究人權話語傳播的一般規律,提升中國國際人權話語權;就如何推動全球人權治理體系改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理論問題開展集中攻關。
第五個是咨政建言。積極參與國內人權立法和人權白皮書、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國家履約報告等撰寫工作,及時就重大現實問題提交資政報告、發表理論宣傳文章,積極投入國家人權外宣工作。
第六,對外交流。實質參與英文學術期刊Cross-cultural Human Rights Review編輯工作,盡快推動Human Rights Group網絡工作計劃付諸實施,搭建由我方主導、中歐人權學者參與的國際學術平臺。每年舉辦1-2次國際學術會議,積極在國際人權舞臺發聲,擴大中南大學在人權研究領域的國際學術聲譽。
三、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對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意義
【同期】
毛俊響:自2011年以來,我國已分三批在有關高校累計設立14家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這是落實《國家人權行動計劃》相關內容的重要舉措。設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對我國人權事業具有多方面的促進作用。
第一,推動并加強中國特色人權理論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保障事業的不斷發展,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理論研究的及時跟進。設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有利于構建更加完備的中國特色人權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
第二,開展教育培訓,提升全社會的人權意識。人權意識并不是陽春白雪、不是精英獨享,而應該是大眾意識、公民常識和社會共識。當前,社會上還有人對人權教育和研究存在誤解。設立國家人權教育和培訓基地,有利于傳播人權觀念、提升全社會的人權意識。
第三個,通過學術研究為國家人權事業資政建言。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成立后,將致力于應用研究,為人權保障立法和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助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行穩致遠。
第四,作為高??蒲薪虒W機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還承擔對外交流合作功能。目前,各國對于人權概念、發展模式還存在諸多分歧。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對外開展交流合作,有助于宣介中國人權理念,減少分歧、增進共識,推動全球人權治理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
第五,人才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權保障事業的蓬勃發展,必然對人權專業高端人才隊伍提出了更高要求。設立國家人權教育與培訓基地,開設人權法課程、開辦人權專業,有利于培養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權專業人才。
上一視頻:《中國抗疫志》第5集:疫情之后
下一視頻:楊宗科:為中國和世界人權事業發展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