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作為表達中國政府立場、講述事實真相、總結歷史經驗以及傳播中國方案的重要政府文件,人權白皮書起到思想解放的作用,并為建構中國人權話語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人權白皮書涉及多元、廣泛的主題,并始終以解決人民群眾直接的現實問題為目的。人權話語體系逐漸呈現出語言描述的客觀化、 表達形式的生活化和交流互動的自主化三大理論傾向。伴隨中國人權事業的全面發展,新時代人權白皮書將繼續發揮其特有的目標指引功能。
關 鍵 詞:歷史意義 務實風格 理論導向 目標驅動
2021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同時,今年也是中國政府發布第一部白皮書《中國的人權狀況》30周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份,有必要進一步總結和汲取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經驗,為持續推動人權事業發展的進程貢獻智慧。
一、人權白皮書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1991年11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第一部白皮書《中國的人權狀況》,充分肯定了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將其稱為“偉大的名詞”,并指出這是“中國人民和政府的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同時也第一次表達了“生存權是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首要人權”這一基本觀點。此后,“人權”這一概念逐步“脫敏”,開始進入黨的核心文件、國家憲法及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中。
一方面,人權白皮書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正是人權白皮書的出現與發展,改變了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做人權事業”卻不講人權故事,“做得多”卻“講得少”或“不敢講”的局面,讓人們對人權概念“脫敏”,可以大膽地講“人權”,理直氣壯地講“人權”。
另一方面,人權白皮書為建構中國人權話語體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91年11月至2021年8月,中國政府已經累計發布白皮書142部。其中,明確帶有“人權”字樣標題的白皮書就有24部,不僅包括《中國的人權狀況》《中國人權事業的進展》等年度白皮書,還包含《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為人民謀幸福:新中國人權事業發展70周年》《中國共產黨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偉大實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光輝篇章》等跨年度白皮書,以及《西藏自治區人權事業的新進展》《新疆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等特定主題的白皮書。這些白皮書不僅全面展現了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并逐漸成長為中國政府表達自身立場、講述事實真相、總結歷史經驗以及傳播中國方案的重要政府文件。
二、人權白皮書具有鮮明的務實風格
白皮書的主題具有多元性、廣泛性,涉及外交、國防、國情、人權、地方問題五大類。但究其實質而言,大多數類別均與人權問題相關聯,或是圍繞保障人權事業展開。因此,除了從名稱上帶有“人權”字樣的白皮書之外,還有許多白皮書是以“人權”“權利”“權益”為關鍵詞進行討論的,比如《平等 發展 共享:新中國70年婦女事業的發展與進步》《平等、參與、共享:新中國殘疾人權益保障70年》《新疆的宗教信仰自由狀況》等。
就內容而言,這些白皮書往往關切到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不僅涉及民生發展、法治建設、宗教信仰、人權司法保障等具體內容,還關注婦女、兒童、老年人、殘疾人、少數民族等特定群體的人權狀況,以及西藏、新疆等地方人權狀況。
就目的而言,這些白皮書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發展的初心使命。白皮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權理念,堅持“生存權、發展權是首要的基本人權”,把個人人權與集體人權有機統一起來,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來檢驗人權實現的狀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不斷提高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水平。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中國共產黨從誕生那一天起,就把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發展作為奮斗目標。”
三、人權白皮書具有扎實的理論導向
我國政府30年來發布白皮書的歷程,標志著學術界對人權理論與實踐逐步形成一個比較系統、科學、完整的體系,構建了一個從概念到日常實踐,再到理性認識的人權話語體系。人權白皮書主要以實證材料、具體數據為依據,讓事實“說話”,然后進行總結凝練,逐步確立起具體人權事務上的話語權,為形成完整的中國人權話語體系奠定了重要基礎,從而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
第一,語言描述的客觀化。人權白皮書始終堅持“以我為主,以事實為主,以正面宣傳為主”的理論導向。主要以數據、圖表、事例等進行歷史對比描述,著重于呈現人權發展的全過程。
第二,表達形式的生活化。人權白皮書的具體內容與民眾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有助于在人民群眾中形成樸素性的大眾話語。一提到白皮書中的某些概念,就能與實踐層面的具體事例聯系起來,比如“免于貧困的權利”就與日常生活中的“扶貧減貧行動”相關聯。
第三,交流互動的自主化。從宏觀上講,人權白皮書作為交流的紐帶,并不是在追隨西方人權議題,也不再是政策性的宣傳口號,而是通過“行為示范、規則發展和理念引導”等實踐來分享中國方案,具有真實性、可感知性。從微觀上講,人權白皮書中數據和事例的增減變化,內容篇幅的增多,自主性議題的展開,本質上也是一個國家與民眾、國家與國家雙向互動的結果,也體現了尊重和借鑒國際社會的優秀經驗,擴展了中國人權事業的內容和進程。
四、人權白皮書具有明確的目標驅動
人權白皮書不僅向世界闡明了事實真相,表達了中國政府的基本立場,更為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近期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西南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年-2020年)>實施情況評估報告》表明,《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16年-2020年)》得到了全面實施,168項目標和任務全部完成,其中很多指標和任務提前或超額完成。當下整個中國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因此為繼續發揮新時代人權白皮書的重要功能,新時代在保障人權時,需要明確三個目標導向。
第一,協調推動公民權利、政治權利與經濟、社會、文化權利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然發生了轉變,人民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權益。”人權是法治的終極價值追求。在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單純滿足人民的基本物質文化生活需要還不夠,更要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而且決不讓一個人掉隊。建設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實現新時代人權目標,使各項權利協調發展,離不開法治的全面保障、根本保障。
第二,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馬克思說:“權利決不能超出社會的經濟結構以及由經濟結構制約的社會的文化發展。”當今世界,中國仍然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盡管在人權保障領域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一些領域中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從人民群眾普遍關注、反映強烈、反復出現的問題出發,拿出更多改革創新舉措,把就業、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食品安全、生態環境、社會治安等問題一個一個解決好,努力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這需要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長期的工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繼續發揮發展權在推動中國人權事業進程中的協調功能,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享有充分的人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第三,平衡推進安全、發展、人權三大領域的工作。當今世界正進入一個新的動蕩變革期,區域性沖突不斷、人權霸權現象十分嚴重。但這并不意味著國際社會無法達成合作與共識,而是要大力弘揚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為主要內容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摒棄“零和博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尤其是,目前新冠疫情仍在全球肆虐,倡導國際社會的合作更為重要。中國政府通過人權白皮書向國際社會分享的是中國的經驗與方案,是合作與溝通的結果,而非強權與霸凌。當今國際社會需要的不是“坐而論道”,而是“起而行之”。世界各國要真正踐行多邊主義,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以可視成果為導向,平衡推進安全、發展、人權三大領域工作,有效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總之,自1991年11月1日《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問世以來30年,我國人權保障成就巨大,人權法治建設日益完善。因此,我們在新時代新征程中要堅定人權自信,繼續全面提高人權保障水平,全面構建人權法治體系。同時,我們要進一步堅定人權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國式人權法治現代化繼續努力、繼續奮斗。
?。ǜ蹲犹?,中國人權研究會副會長、西南政法大學校長、法學教授。)
|
|
|
|
上一篇:中國人權發展道路的張力平衡結構
下一篇:2021年第5期(總第119期)
|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