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自1991年第一部人權白皮書發表以來,受教育權的發展伴隨著中國持續增長的經濟奇跡和教育改革的推動取得了顯著成就。在規范層面,受教育權基于教育類型和教育階段實現了體系化保障。在價值層面,通過對農村、貧困地區以及特殊群體優先傾斜,在物質與財政資源、教師與課程資源、數字教育發展三大環節,受教育權實現了公平化和優質化保障。未來,公平與優質并重是受教育權發展的價值導向,教育法治需要進一步為公平優質受教育權提供系統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關 鍵 詞:受教育權 體系化 公平化 優質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發展奇跡,同時也創造了長期穩定繁榮的社會發展奇跡。在人權保障領域,中國政府于1991年發表了第一部人權白皮書《中國的人權狀況》,莊嚴宣布“享有充分的人權,是長期以來人類追求的理想”,生存權是中國人民長期爭取的首要人權,公民享有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廣泛人權。此后,為了切實尊重和保障人權,及時總結中國的人權保障經驗和成就,中國政府經常性地以“中國人權事業”為主題發表年度人權白皮書或階段人權白皮書,充分展示了30年來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
其中,《中國的人權狀況》白皮書強調:“受教育的權利,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前提。”由于人們行使自由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所受的教育,且教育能夠幫助人們獲得美好生活的能力(特別是理解美好生活的能力),因此教育是提高可行能力的最佳途徑。事實上,教育是民生之首、生活必需品,受教育權不僅是公民的基本權利,還是享有其他人權的前提與手段。正是因為受教育權所獨具的內在價值及其對其他人權的極端重要性,自第一部人權白皮書發表以來的30年間,中國“堅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堅持以發展促進人權保障”,高度重視作為生活必需品和基本人權的受教育權。
受教育權的保障水平是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縮影,回顧30年來中國公民受教育權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受教育權從量變到質變、從規范形式到價值內容,逐步演化為新時代追求公平優質的受教育權。質言之,這一發展歷程具體包括作為規范形式的受教育權體系化、作為價值內容的受教育權公平化和作為資源升級的受教育權優質化三大方面。
一、受教育權的體系化
要想保障受教育權,必須建立完備的受教育權體系,促使受教育權的體系化。我國受教育權的體系化保障,伴隨著教育改革的推動,通過教育政策先行拓展,條件成熟時再上升為教育法律。1991年,受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水平的限制,國家提供的公辦教育,從教育類型與規模、受教育主體范圍等方面還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文化需求,受教育權體系尚不完整。中國人權白皮書發表30年來,國家通過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不同類型和不同階段受教育權加以積極保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促進和保障受教育權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相應地,我國受教育權體系逐漸完整、健全,受教育權的體系化保障逐步建立。
?。ㄒ唬┗诮逃愋偷氖芙逃龣囿w系化
1991年白皮書發表時,我國保障受教育權的法律僅有1980年制定的《學位條例》和1986年制定的《義務教育法》?!稇椃ā返?6條規定了我國公民的受教育權,《義務教育法》規定了適齡少年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學位條例》規定了屬于學習成功權的學位獲得權。1993年始,教育立法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在10年里制定了6部教育法律,分別是《教師法》(1993)、《教育法》(1995)、《職業教育法》(1996)、《高等教育法》(1998)、《通用語言文字法》(2000)和《民辦教育促進法》(2002),初步形成了我國的教育法律體系,全面推進了基于教育類型的受教育權體系化。這些法律和國家政策還確認了以下受教育權類型:接受學前教育的權利、接受職業教育的權利、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和接受民辦教育的權利。短短30年間,我國公民受教育權已經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民辦教育等各教育類型上得以規范化、體系化,公民接受各類型教育的權利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ǘ┗诮逃A段的受教育權體系化
受教育權體系化不僅包括基于教育類型的體系化,還應對每種教育類型從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到教育結果三個教育階段進行體系化展開。相應地,每種類型的受教育權滲透于三個完整的教育階段。人權白皮書發表30年來,基于已有關于受教育權的法律規定、政策安排與保障實踐,我國已在各教育階段實現了受教育權的保障,形成了不可分割、有機聯系的受教育權體系,包括:起點階段的學習機會權、過程階段的學習條件權和結果階段的學習成功權。學習機會權包括入學升學機會權、受教育選擇權和學生身份權;學習條件權包括教育條件利用權、教育條件建設請求權和獲得教育資助權;學習成功權包括獲得公正評價權和獲得學業證書學位證書權。
二、受教育權的公平化
受教育權首先是公平(平等)受教育權,公平是其首要屬性,教育公平自然成為教育發展的主要價值目標。30年來我國一直把教育公平作為保障公民受教育權的重要著力點。
?。ㄒ唬┳⒅貙r村及貧困地區人群的教育扶持
首先,在學齡兒童入學率層面,農村與城市兒童入學率逐步縮小。2015年至2020年,我國城鄉兒童整體入學率全部都保持在99.9%-100%間,基本實現了每個孩子都能上小學的目標。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國9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2%,農村貧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輟學問題實現動態清零,真正全面實現了“一個都不能少”的偉大目標。其次,中國政府通過設立教育扶貧款項,設立老、少、邊、窮地區四項政府教育補助???,免除農村義務教育學生學雜費和書本費,提供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等政策措施,在教育經費投入層面重點扶持農村地區和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最后,在學生資助政策層面,中國政府重視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完成學業。到2020年為止,國家對義務教育階段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全部給予生活費補助,建立了覆蓋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全學段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全國96.8%的縣實現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更多農村和中西部貧困地區孩子享受到更好更公平的教育,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輟學的目標基本實現。
?。ǘ┫蛱厥馊后w傾斜更多教育資源
中國政府向文盲、女性、殘疾人、少數民族、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等特殊群體傾斜更多的教育資源,保障特殊群體公平的受教育權。30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各種形式的免費掃盲教育。到2000年底,中國基本掃除了青壯年文盲,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局公布的全球過去10年掃盲最新統計數據表明:在所統計的40個國家中,中國在掃盲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績最大。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男女受教育權的平等進程不斷加快,男女受教育水平差距進一步縮小,女性在各級教育中的比例均呈上升趨勢。中國政府大力支持并發展殘疾人特殊教育事業,中國特殊教育在校學生數量和學校規模持續增長。1991年中國特殊教育學校在校學生數量為8.6萬人,特殊教育學校886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國擁有特殊教育學校2244所,專任教師6.62萬人,在校學生88.08萬人。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的殘疾學生規模不斷擴大,全國實現了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從小學到高中階段教育的12年免費教育。國家一直重視并大力支持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專門設立了少數民族教育補助經費和各種財政???。截至2018年底,西藏自治區全面普及了從學前教育到高中階段15年“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免費教育政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南疆地區實行15年免費教育,實施農村學前3年免費雙語教育;政府還舉辦內地西藏班、新疆班,實施“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計劃”等,保障少數民族學生享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到2019年底,建國70周年之際,民族地區已實現了全面普及從小學到初中的9年義務教育的偉大目標。 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高考的問題逐步解決。截至2020年,我國約1400萬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已經實現相關教育經費可攜帶,其受教育權的物質保障進一步增強。
三、受教育權的優質化
如果說“公平主要解決每個公民如何‘有學上’的問題,優質則主要解決如何‘上好學’的問題”。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受教育權不僅在外延上從學校教育向家庭和社會教育擴展,而且在內涵上從獲得教育機會逐漸向獲得優質教育轉變。 這突出表現在物質與財政資源、教師與課程資源、數字教育發展的開發與提供。
?。ㄒ唬﹥炠|物質與財政資源大幅增長
優質教育物質資源包括學?;镜霓k學條件、基本的辦學資源和基本的辦學設施。環境優良的教學場所和先進的教學設備等是優質教育所必需?!督逃ā返?7條規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設立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之一就是,有符合規定標準的教學場所及設施、設備等。例如,為了讓中西部農村學生“上好學”,2010年至2012年間,中央財政累計投入297億元支持上萬所學校新建或改造學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督逃ā返谄哒麓_立了優質教育財政投入標準:教育投入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逐步提高,生均教育費用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自1991年以來連年攀升:1996年突破1200億元,2001年達到2582億元,2006年將近5800億元,2011年突破萬億大關,2016年升至2.58萬億元,2019年將近3.2萬億元,幾乎是每5年翻一番,增速迅猛。
?。ǘ﹥炠|教師與課程資源不斷擴展
優質的教師資源包括教師的職業精神和專業能力、教師研究能力的培養以及教師的合作能力和團隊精神。為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能力,《教師法》規定了教師資格標準和任用條件?!督逃ā返?5條還規定,國家實行教師資格、職務、聘任制度,通過考核、獎勵、培養和培訓,提高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隨著我國教師質量全面大幅度提升,各教育階段的生師比不斷降低,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支撐著教育的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優質課程不斷被開發出來,滿足了受教育者多樣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ㄈ底纸逃杆侔l展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的出現和廣泛應用,我們正迎來第四次教育革命——教育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革命。因此,國家須要進一步提供更優質的教育保障供給,力保受教育者在數字時代的受教育權。為此,《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等教育發展規劃提出教育信息化的目標和具體措施,力爭在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教育信息化體系。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和中國人權事業邁向新征程,我國將步入教育數字化、智能化體系建設的新階段。
人權白皮書發表30年來,我國公民受教育權發展逐步實現了體系化、公平化和優質化保障?;谌嗣袢找嬖鲩L的對公平優質教育的需求,公平優質受教育權的長期健康發展,要求立法機關加快公平優質教育立法,促使受教育權的體系化進一步發展為法典化;同時還需要國家在執法、司法過程中全面貫徹公平優質教育的價值理念,為公平優質受教育權提供系統和有力的制度保障。
?。徬蚝?,東南大學人權研究院執行院長、法學院教授)
|
|
|
|
上一篇: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行動邏輯:三個維度
下一篇: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基本路向
|
延伸閱讀:
|